当前位置:首页 > 外汇知识 > 正文

五院士建言创新药如何实现“既大又强”:要舍得花钱做基础研究

“必须客观认识到,在科技创新的原创能力方面我们有些大而不强,在生物医药人才方面多而不精。”4月9日,在2025(第五届)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年度开幕主论坛话题讨论环节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、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直言,

伴随着中国的创新药国际化趋势不断深入,当前中国在生物医药行业尚缺乏原始创新。

在这场以“创新驱动下的生物医药行业:多维度跨界融合与国际化市场竞争”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,五位院士一致认为生物医药领域做源头创新的时机已经到来,呼吁加强原创靶点的开发,推动国产生物医药行业从源头创新。

五位院士为创新药破局“大而不强”建言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表示,现在正是国内提倡原始创新的好时机。过去十年,中国在跟踪性创新方面已经做的非常不错,下一个阶段要考虑的是有没有可能发展一些中国真正的原创药,这是基础研究一定要做的事。“我相信随着这样一个学科的不断推进,十年、二十年以后我们肯定能给企业界提供一些创新靶点,让大家做出真正国际一流的创新药。”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也表示,目前国内在研发能力上只强调应用研究,为产业开发服务,真正要做原始创新还需强调一部分基础研究,有了原创的基础研究才能有中国药物领域的原创靶点,原创的成果,“中国大部分的企业追求money(钱)、money(钱)、money(钱),总是追求make more money(赚更多的钱)。”然而,在谭蔚泓看来,要做出真正能追赶世界的原始创新,一定要拿出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来做基础性的研究,谭蔚泓呼吁中国企业要有创新精神,“要舍得把你剩下来的钱用来真正做创新。”

在院士们看来,做原始创新、做基础研究离不开科研人才的培养。

邓子新认为,当前国内人才培养体系,充斥着一种“快餐文化”,对人才的培养过于追求效率。然而人才培养与企业成长不可能也不应完全套用“快餐文化”的思维模式,需要鼓励科研人才板凳做的更扎实一些。

除了需要在人才培养体系、人才评估体系以及创新生态文化上做出改变,邓子新还认为,目前国内高校、科研院所要加强与企业的对接,“完全靠人才的输送并不能解决企业的痛点问题,现在传统产业要实现换代升级,甚至要颠覆已有创新,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的堵点在哪。”

 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吴玉章表示,谈原始创新,一定要摒弃模仿式、表演式、“显而易见是个套路式”的研究,此外还要打通整个研发的管线链条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阎锡蕴认为, 中国原创新药的春天已到来。未来三到五年内,中国一定会出现一批引领全球的创新药企,原因有两方面,一是现在的科研人员不仅有意识开始保护自己的原创专利,而且还能跟企业家联合,另一方面,中国创新药企实现了从Me-too到Me-better,甚至到创新药的跨越,投资环境也开始提倡投早投小。阎锡蕴最后表达了期许,“从这个纬度看,中国创新药的研发非常有希望。”

有话要说...